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集(第二批)》,南通市崇川区南川园片区完整社区建设项目作为完整社区建设类典型案例上榜并向全国推广,这是该类别中唯一入选的江苏项目。南川园片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曾是名副其实的老旧小区,如今,这里如何通过更新改造实现“逆生长”?记者深入探访,解码其背后的创新实践与民生温度。
从“老破旧”到“新样板”,一次成功的空间重构
刚刚过去的周末,记者漫步南川园新村13号楼附近的双拥公园看到,老人下棋、孩童嬉戏,欢声笑语不断,一幅其乐融融的美好“画卷”。公园还设置了健身区、休闲.长廊和垃圾分类站,完全没有传统印象中老旧小区的样子。走出小区向西500米,就是南通最热闹的商业区,南通大饭店高楼耸立、圆融广场人气满满,想要绿色出行,地铁一、二号线都可以选择。
“以前小区道路坑洼,下雨就积水,楼道里堆满杂物,绿化带被占用种菜。”家住南川园18号楼的居民邢女士回忆道,“如今住在这里,既能享受慢节奏的安逸,又能无缝对接时尚繁华,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大家都舍不得搬走了。”
此次入选完整社区建设类典型案例的南川园片区下辖9个居民小区,共有住宅楼146栋、居民5405户、常住人口约1.4万人,片区内小区分别建成于2000年前后,均存在基础设施老化、停车难、私拉乱接、管网不畅等问题。
“老破小”如何成为“完整”新样板?来自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专家受邀担当“社区规划师”,通过“社区体检”的形式寻找提升方案。公司智慧城市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主任助理谢展介绍,团队根据“完整社区”的基本要求,在现场调研、问卷调查等形式,在人的服务需求、人的生活品质、人的共享交流、人的相互合作四个维度进行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围绕“人人共享社区”的理念,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工程,制定了升生态空间品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突出文化引领、创新社区治理等提升策略。
经过一年多时间建设,南川园陆续新增、或提升了日间照料中心、医保服务站、净菜超市、党群服务中心等24个便民服务场所。记者走访发现,与传统意义的社区居委会不同的是,如今的南川园党群服务中心不仅仅是社区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更吸引了智慧家政、健康养老等市场化项目,打造集城市书房、共享路演大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不仅如此,当地还盘活社区各类公有资源,通过腾退、置换等方式加以整合,统筹优化功能布局,社区以场地“入股”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共建完整社区。南通市崇川区南川园社区党委书记倪燕介绍,通过“低偿+公益+市场”模式,社区与商圈党建联盟单位合作,建设社区食堂3间、日均用餐500人次,利用企业完善的冷链供应网,将南通54个村庄产出的优质新鲜蔬菜直供社区居民。
从“旁观者”变“主人翁”,促进小区实现共建共治
“完整社区”不仅要求在居民适宜步行范围内有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完备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还要有全覆盖的物业管理和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且居民归属感、认同感较强。
然而,对于老旧小区而言,物业常被贴上“老大难”、“痛点”等标签,服务差不缴费,不缴费服务更差,如此陷入死循环。不过,近年来,“物业服务社”一词取代“物业公司”,成为了南川园片区居民常常谈起的新事物。
去年年底,南川园社区物业服务社在金鑫苑小区召开了一次协商议事会,议题是用党建为民服务资金添置一些户外座椅,供居民休憩使用。这次会议参与人员包括社区党员代表、普通业主代表、社区工作人员等,大家一致同意购买后,如今,座椅已经购买安置到位。过去一年,物业服务社借助人大全过程人民民主,政协有事好商量各类协商议事平台,解决小区移风易俗、文明养犬等热点问题10多件。
与物业公司不同的是,物业服务社由社区党委牵头,社区党委书记担任物业服务社理事长,党员骨干、居民代表、志愿者等担任理事,社区的大事小事由身边的“贴心人”操持,居民自然放心了,积极性也增强了,金鑫苑小区物业费年缴费率从不足30%提升至100%。
物业服务社成立后,南川园社区将物业管理工作纳入基层社区治理范畴,加强小区物业管理与基层党建、社区治理相融合,定期召开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社、邻里街坊代表的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围绕居民最关心的内容制定物业服务清单,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
记者了解到,如今,物业服务社从传统的做物业管理工作,向“生活+”服务拓展。在社区党组织的指导下,当地组建了由电工、水工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精打细算实施“自治”。同时整合辖区资源,与南通大学共建,邀请医学专业大学生为社区居民提供慢性病健康管理,联合南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敲门服务”,共同织牢关爱老人“防护网”,律师志愿者也会定期到小区来开展普法宣讲,提供免费法律服务。
答“必考题”写“附加题”,“完整”之外还有延伸
完整社区建设既是一道“命题作文”,也需要“开放式”作答。
如何答好这份“全国卷”,倪燕认为,对于完整社区建设,国家有基本要求,例如补短社区软硬件配套,让基本公共服务畅达基层,对于答题者而言,还需要根据当地实际,答出新意,形成经验,这样才能值得“全国推广”。
南川园片区除了本地原住民之外,还有大量“外来人口”,例如写字楼里的上班族,奔波的外卖小哥等群体。据统计,南川园社区人口近1万人,其中常住人口5069人,仅占一半,那么,另一半的新居民是否是“完整社区”的服务对象?他们能否享受“完整社区”的福利?
记者走访发现,南川园片区共有3家社区食堂,在商业楼宇附近的“精鹰食堂”在上午10点到下午6点提供不间断供餐服务,居民楼里的“南川食事”中饭、晚饭10到15元管饱,高端商务区的“智慧食堂”,则提供咖啡、有机食品、净菜超市等“高端服务”。不同的价格、不同的定位,可以让不同人群各取所需。
“这是一个缩影,我们的‘完整社区’就是围绕‘全域覆盖、全龄友好、全民共享’这一路径展开探索的。”南川园社区党委副书记朱亮表示。
如朱亮所说,在南川园小区,儿童可以去“妈妈放心班”、“共享城市书房”,青年可以共用“共享路演大厅”、“共享会议室”、“共享运动场”,有障碍人群能享受“残疾人之家”、“小区无障碍设施”,老年人配套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京智依家养老”,每个特定人群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公共服务配套,社区“完整度”不断提高。
目前,南通将“完整社区”南川园片区经验,衔接国家及地区有关规范和政策文件,形成了《南通市完整社区建设标准》,《标准》围绕“全、优、好、美、新”五大主题,打造功能全、服务优、设施好、环境美和管理新的南通市“通享”社区。据谢展介绍,至2030年,南通完整社区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