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海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南通老旧小区提升功能完善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文件精神,始终把设施功能完善作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内容,把改善群众宜居环境、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不断推进老旧小区品质提升。
一、基本情况
2019-2022年,全市共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70个,总建筑面积1530.6万平方米,惠及居民户5612栋、16.6万户,总投资达49.5亿元。2023年,全市计划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68个,计划总投资约15.4亿元,建筑面积约300.8万平方米,涉及907栋、29234户。
改造内容主要包括楼宇出新、单元门窗更换、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强弱电线捆扎、道路拓宽、车位改造、绿化提档升级、小游园建设、加装充电设施等。适老化方面主要包括配置养老用房、增加安防设施、增补露天适老化活动场地、提供物业服务、无障碍化改造、环境整洁、加装电梯。此外,因地制宜,挖掘潜力为老年人设置健身器材活动室、书报和电子阅读室、老年人舞蹈健身娱乐室和医务保健咨询室;室外改造了老人活动场地配建了活动器材及休息长椅。充分挖掘、利用老旧小区可腾退用房和可建设场地,增设老年人活动用房,打造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养老、托育、助餐、家政保洁、便民市场、便利店、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等社区专项服务设施。
二、工作举措
(一)将完善改造体系与落实工作机制相结合。健全完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九项”工作机制,落实市、县(区)两级工作体制,成立城市更新指挥部,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总指挥,市住建局牵头,联合各部门共同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各地落实属地责任,成立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制定计划、确定方案、考核评比、施工管理;各街道、社区具体负责征求意见、组织施工,进度评估、审核验收。
(二)将科学合理规划与听取群众意见相结合。在方案规划设计阶段,街道、社区统一部署、宣传发动,重点宣传改造的意义、主要内容及工作要求,统一“一个声音、一把尺子”。通过发放居民征询意见表、召开居民代表会议、社区党员会议、邻里理事会议等形式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和居民意见的收集整理。在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方案的规划设计工作,确保解决居民实实在在的问题。
(三)将表面美化更新与基础硬件巩固相结合。注重整体规划与品质设计,采用多团队设计、多方案比选、多风格展示,减少同化性。方案设计以补齐基础设施、完善功能设施、提升服务设施为目标,把环境脏乱差整治、智慧化社区打造作为重点。在品质设计上,注重城市单元的有机协调,加强人本化设计、文化创意设计、功能艺术设计,注重线条有序、颜色协调、错落有致、元素鲜明,提升崇川城市整体品质。
(四)将拆除违章建筑与满足多样需求相结合。清理历史“旧帐”,加大违章违法搭建处置力度,由属地街道组建拆违工作组,开展联合拆违行动,全面拆除楼顶、底层庭院内外、突出外墙构筑物等违章建筑。拆除影响施工的防盗窗、晾衣架、雨棚等设施,清理庭院内堆积物。对于拆除的防盗窗、晾衣架等,实行“拆一还一”政策,方便居民日后生活需要。在政策范围内尽量满足群众需求,争取居民理解与支持,确保老旧小区拆违工作顺利推进。
(五)将解决眼前问题与系统长远预见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把握改造重点,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对方案进行审查,形成修改意见。完善后的方案进行公示,征求居民意见。对居民提出的问题,合理建议认真吸纳,不合理建议针对性沟通。在此基础上,组织联合审查,确保布置合理、方案可行。
(六)将党建引领与化解矛盾相结合。将党建引领作为老旧小区改造的根本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将支部建立到项目上,组织业主代表、业委会、物业企业共同商议改造事项,全程参与监督,实现老旧小区改造事务共商、改造共建、资源共享、管理共治的“四共”模式,由街道挂钩领导担任“第一书记”和党建指导员,在发动群众、解决难题、协调矛盾等工作中当好“主心骨”。
三、工作思路
(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各县(市)、区建立健全政府统筹、条块协作、各部门齐抓共管的专门工作机制,明确各有关部门、单位和街道(镇)、社区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规则、责任清单和议事规程,形成工作合力,共同破解难题,统筹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二)健全居民参与机制。一是完善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将党支部建在小区上、党小组建在楼栋上,统筹协调社区居民委员会、小区业委会、产权单位、物业服务企业等共同推进改造。二是搭建社区居民议事会等公众参与议事平台,开展多种形式基层协商,吸纳居民代表、社区工作者、专家顾问、商户、媒体等多方力量参与,促进小区治理模式创新,协调各方利益,优化改造方案。三是利用“互联网+共建共治共享”等线下线上手段,主动了解居民诉求,促进居民形成共识,发动居民积极参与,实现决策共谋、问题共找、方案共定、资金共筹、改造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社区共治。
(三)实施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一是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做到“谁施工、谁负责”。 项目经理是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其他人员按各自职责承担相应安全生产责任。二是建立“月巡查、季通报、年考核”的质量监督考核机制,对改造计划、项目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督导和监管。三是建立质量安全监督机制,健全街道办、代建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各方监督管理制度,督导各责任主体和实施单位严格按照质量安全标准和规范要求组织施工,严把质量安全关。
(四)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坚持一小区一策,推出物业服务企业管理、居民自治管理等物业管理模式,引导居民在改造开工前,集体决策、自主选定适合本小区实际的管理模式。二是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居民委员会、立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三位一体”的议事决策机构,完善小区治理结构,形成小区治理合力。三是探索“社区物业服务社”管理模式,以保障服务为根本,充分发挥社区党委在小区综合治理中的领导作用,统筹社区服务资源,实现无物业管理小区人居环境提升,开创小区管理新模式。
最后,感谢您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相关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南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3-08-25